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有形有感有效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創新打造我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品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進一步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現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甘肅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形象標識(LOGO)和吉祥物(IP)形象。征集公告如下:
一.征集內容
1.形象標識(LOGO)
甘肅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形象標識(LOGO);
2.吉祥物(IP)形象
甘肅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吉祥物(IP)形象。
二.征集對象
本次征集活動面向社會、高等院校、專業設計機構、文化創意團隊、獨立設計師等,征稿活動參與對象以個人或團體身份報名均可。
三.征集時間
2023年1月9日至2023年2月20日
四.征集要求
1.突出主題主線
應征作品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突出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做到主題鮮明,內容健康向上,不違背國家法律法規、民族宗教政策和文化習俗禁忌。
2.彰顯時代特征
應征作品要重點展示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甘肅省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時代氣息。
3.體現甘肅特色
應征作品要注重體現甘肅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歷史和人文特色??蓪⒏拭C省各族群眾普遍認同的視覺形象、歷史故事、先模人物等用于創作中,講好甘肅民族團結故事,展示甘肅民族團結風采。
4.兼顧藝術性群眾性
應征作品要兼顧形象新穎性和大眾親和力,形象鮮明、構圖簡潔、創意獨特、寓意深刻,突出視覺張力和沖擊性,具有國際化、時代感、藝術感和超前性等特點,便于識別、記憶和推廣。作品名稱須便于記憶,沒有歧義。
5.兼容多媒體應用
應征作品設計應兼容多媒體環境,可擴展應用至區塊鏈、元宇宙、文創產品等不同媒體形式,可多形式、多媒體、多平臺表現使用。
五.作品要求
應征作品必須是未公開發表過的原創作品。參賽稿件設計作品精度不低于300dpi,CMYK模式,儲存格式為TIF或JPG,動態作品儲存格式為MOV或MP4,注明標準比例和標準色。作品需附詳細設計文字說明概要(包括:作品名稱、設計理念、設計定位等),所有文件打包在一個文件壓縮包內發送。
六.征集渠道
投稿人按要求填寫《甘肅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形象標識(LOGO)征集表》《甘肅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吉祥物(IP)形象征集表》和《應征作品創作者承諾書》,連同投稿作品放在一個文件夾壓縮后上傳,發送至郵箱:gsmwlogo@163.com
聯系方式:0931-8823240;0931-8823154
聯系人:郭明
七.評選方式
1.初選
投稿截止后,由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邀請有關專家組成評審組,本著公平、公正、公開原則進行初審。
2.復選
復選:初選入圍作品將通過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等多種形式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進行復評。
3.終選
綜合專家評審意見和網絡投票結果,最終確定優秀作品,并予以獎勵。
八.獎項設置
1.甘肅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形象標識(LOGO)獎金設置
一等獎1名,獎金10000元;
二等獎3名,獎金各5000元;
入圍獎5名,獎金各2000元。
2.甘肅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吉祥物(IP)形象獎金設置
一等獎1名,獎金10000元;
二等獎3名,獎金各5000元;
入圍獎5名,獎金各2000元。
(獎金稅由獲獎者自行繳納)
九.結果公示
最終評選結果將公示于“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官方網站”“甘肅民委”微信公眾號“甘肅民族”政務頭條號。
十.征集聲明
1.本次征集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
2.所有征集作品須為原創,投稿前未以任何形式發表過。作品一經采用,知識產權歸征集方所有,可用于公開宣傳、播放,制作宣傳品等。
3.征集作品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的著作權、專利權或其他合法權利,若作品或其他使用素材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利,相關法律責任由該作品的投稿者承擔。
4.征集作品不得含有任何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其他任何法律法規、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內容,不得含有任何涉嫌國別歧視、民族歧視、種族歧視、宗教歧視或者其他有悖于社會道德風尚和良好風俗的內容。
5.本次征集活動評選出的獲獎作品將被視為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無償轉讓給主辦方,并辦理轉讓登記手續。該作品知識產權歸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所有。應征者一經報名,即視為認同該知識產權無償轉讓條款。同時主辦方除向獲獎者支付獎金外,不再支付其他任何報酬和稅費。
6.在評選結果公布前,投稿作品不得重復參加其他相關評選活動,作品因重復投稿發生的法律糾紛,由該作品投稿者承擔。
7.凡向主辦單位投稿者,均被視為認可本公告所有條款,主辦單位對本次征集活動擁有最終解釋權。
8.請關注“甘肅民委”微信公眾號(微信號:gsmzgz),獲取有關資料并實時了解征集活動進展情況。